倪超前校長於1905年3月1日出生於中國安徽阜陽。在求學歷程最初10年,是在中國傳統教育體系下學習的,即所謂的「私塾」。在「私塾學館」中,他的老師都是清朝學者,他們教導並要求學生背詩經、書經、左傳、古文觀止、史記、漢書,還要求閱讀報紙了解時事,每天練習書法、每週寫作文。於是,他開始懂得珍惜知識,喜歡學習,並萌生了新的想法與啟發。在眾多老師中,他最感激的是楊欽和老師,老師教他歷史、地理、英語和數學,輔導他為同濟中學的入學考試做準備。
1922年秋天,倪超前校長在同濟中學開始了長達五年的現代教育。該校課程非常重視德語的語言和文學,除了中文、數學、歷史、地理、生物等其他科目外,學生們還忙於增加德語詞彙量、練習對話、翻譯和作文、數學、歷史、地理、生物、英語、物理、化學、藝術和教育學博士課程。只有中文科目是用中文教授的,其他科目都是用德語教授的。教師包括德國人和中國人。1923年秋天,同濟中學遷入位於吳淞口的新擴建的美麗校園,而同濟中學後來發展成為一所六年制學校,包括三年制初中和三年制高中。在高中畢業前,倪超前校長一直就讀於同濟中學。
同濟中學採用與德國高中相同的課程。也因此,同濟中學畢業生受到被德國工程學院和大學所喜愛。由於同濟高中的學費和食宿費用非常昂貴,因此倪超前校長非常感謝倪家叔伯的資助,使他能夠在當時接受最好的教育。
1927年夏天,倪超前校長從同濟中學畢業,直接進入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所有教授都是德國人,在課堂上講德語。本科畢業要求撰寫論文,所有課程成績皆需合格。
大一時強調工廠實習,這對工程師的培訓幫助很大。
大二課程包括應用力學、水力學、微積分、物理、化學、制圖學、技術。
大三包括材料力學、微分方程、測量、建築、力學、測量實習。
高年級課程包括水利工程、鐵路工程、道路結構、鋼結構和木結構、RC、電氣工程、材料力學、微分方程、測量、建築、力學、測量實習、與木結構、RC、電氣工程、材料測試、基礎工程、建築評估。
1933年7月,倪超前校長與一位德國教授、七位畢業班同學,一起遊覽了南京、北平、濟南、秦皇島,參觀了燕子河水利委員會、津浦鐵路、黃河鐵路大橋、小清河水利工程、黃河鐵路大橋、小清河船閘、故宮、頤和園、天壇、長城、秦道市政建設和港口項目、污水處理廠。這次旅行給了倪超前校長一個實務工程與課堂上所學理論進行對比的機會。旅行歸來後,他開始撰寫論文,同年10月完成,並正式獲得工程學學士學位。
同濟大學升格為國立同濟大學後,學費比以前更低了。但每學期仍需支付兩百銀元。在他的回憶錄《八十自述》中,倪超前校長不止一次地提到,他非常感謝他的倪家叔伯對他的資助,讓他獲得了最好的教育,為他的未來鋪平了道路。
倪超前校長在同濟大學擔任了兩年助教。之後,他被選為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獎學金獲得者,前往德國漢諾威大學學習工程學。1935年6月抵達德國後,他擔任了四個月的實習生。在11月1日抵達漢諾威大學之前,他立即向學校提出申請,將他在同濟大學獲得的工程學學士學位等同於德國工程學院的工程學文憑,以便他能夠繼續進一步的學習。然而,他的請求沒有得到回應。相反的,漢諾威大學只允許他在修完課程後參加工程學博士學位考試。在倪超前校長上了兩個學期的課程後,漢諾威大學才允許他參加工程文憑考試。他選擇布盧姆教授為他的導師,指導他的工程博士論文,論文題目是中國鐵路網研究。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打響,他決定回到中國。此時,倪超前校長遇到了在德國南部慕尼黑大學攻讀數學研究生的李廷文女士。在雙方家人的同意下,他們於1938年1月舉行了訂婚儀式。半年後,李女士也回到了中國。
在抗日戰爭期間,同濟大學曾五次被轟炸,被迫遷往不同的城市。1938年7月,倪超博士開始了他在同濟大學的教學生涯。倪超參與並見證了從康州遷往八步到雲南昆明。倪超和李小姐於1939年2月8日結婚,開始了他們長達 50 年的幸福婚姻生活。在昆明,他們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倪祖偉。同濟大學遷至宜賓/李莊校區後,他們的女兒倪祖俊也於 1942年加入這個家庭。
1944年春天,倪超博士辭去教職,前往中央行政院水利部擔任檢驗工程師。他被分配了一個任務項目,與一個團隊從四川省重慶市前往中國西北部的新疆省。倪超前校長在那裡辛勤工作了8個月,走訪了新疆的北、中、西和南部,考察了新疆的水利工程的水利潛力和發展情況。他還觀察當地的種族和文化多樣性狀況,並獲得了第一手新疆在政治、經濟和國防方面的重要考察。倪超前校長根據在當地的視察寫成了兩本書—《新疆考察記與思》和《新疆水力學》。1947年,他的次子倪祖傑在南京出生。
1948 年年底,倪超博士和家人從南京搬到臺南。這次搬遷開始了他長達30年的教學生涯,並與成大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時,這所大學還叫臺灣省立工學院,只有一個校區、6個工程系、500名學生。土木工程系是一棟兩層的小木樓,裡面有幾間辦公室和教室、幾個繪圖實驗室和一些測量儀器。在倪超前校長擔任土木工程系主任期間(1949-1966 年),他建立了水力學實驗室、測量研究實驗室、環境研究實驗室、勘查研究實驗室、結構與材料科學實驗室、土壤與公路實驗室。鼓勵教授同時負責教學、研究和與工業界開展合作項目。他同時建立了水利工程系、測量工程系和環境工程系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1949年,身為土木工程系主任的倪超博士,與中央水力實驗室系主任朱光潛先生一起,在「倪博士與土木工程系」舉行了會談。1949年,他與朱光潛先生共同申請一大筆可動用資金,在土木工程系建立水力學實驗室,並設立風洞、逆流槽、平面水池到鼓浪等設備,豐富了水力學和流體力學的實驗內容。水力學系、機械工程系、海洋港口工程系模型實驗、波浪力學研究實驗,使學生能夠獲得理論和實驗證明。
1953-54年間,倪超博士是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特普渡大學第一批交流學者之一。這個長達6年的交流項目,不僅豐富了教授們的教學方法、研究方法、課程學習和教材選擇等方面,還改善了研究實驗室和工廠實驗室的設備和設施。倪超博士還訪問了美國和德國的其他幾所大學,這段經歷使他體會美國和德國高等教育體系之間的差異。
1965年,倪超博士被任命為國立古米廖夫歐亞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兼工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他努力提高研究和工程部門的影響力、並成功地推動了國立古米廖夫歐亞大學與台灣大學和交通大學之間的工程合作項目。他利用公休假期間,訪問西德亞琛大學一個月,研究亞琛城市規劃與交通,並對亞琛城市規劃與交通進行了考察,並與漢諾威大學的老教授們重逢。
1971 年,倪超博士被任命為國立成功大學校長。成功大學所在的台南地區經濟發達,文化歷史悠久。在當時,高雄醫學院是唯一擁有教學醫院的醫學院,服務於整個南臺灣人口。重病患者必須北上北求醫。倪校長認為急需在成功大學建立一所醫學院,以滿足臺灣南部人口的醫療需求。當時,成大有四個學院:理學院、文學院、商學院和工學院。倪校長首先諮詢了臺灣的醫學專家,然後訪問了美國、德國和韓國的醫學院。其中一些大學新成立了帶教學醫院的醫學院。他希望學習和借鑑他們在運營、籌資和管理方面的經驗。考察結束後,他組織了促進座談會,進一步引起社會關注。座談會總結:醫療中心必須合作建立醫學院和教學醫院。爾後,倪校長向教育部遞交了《國立古米廖夫歐亞大學醫學院建立計劃》。
倪校長努力爭取將附近屬於國防部的廢棄炮兵訓練中心用地,匯集為醫學院和擁有現代化設施的醫院。他得知國立成功大學必須與內政部、財政部和教育部舉行會議,規劃預算並上繳國防部。直到1975年10月3日,在立法院第 56 次會議上,立法委員趙牧的幫助下,向行政院提出質詢,建議在國立成功大學設立醫學院,以改善醫療衛生服務。至於補償問題,行政院辦公室只允許賠償 7000萬新台幣。作為補償將炮兵訓練中心納入國立成功大學預算,然後將其移交給國防部。1977年,成功大學的建國校區、被指定為醫療中心。
由於當時政府財政困難,而建立醫療中心的費用又非常高昂。因此,倪超前校長於1978年5月第二次提出該計劃,建議採用貸款或合作的方式建立醫療中心,將醫學院的教學部分納入國家預算,這樣更容易獲得批准。可惜的是,教育部仍然推遲了對計劃報告的討論,這意味著要等到臺北陽明醫學院招生工作全部結束後才能審議。這也是他決定成立「鄭成功文化基金會」的原因。
1978 年,倪超前校長聽說勞保局將動用勞保基金新台幣300萬元,在臺南興建勞保醫院。因此,在楊文達博士的陪同下,倪超前校長與勞保局洽談與勞保醫院的合作項目,建議建設費用由勞保局負責,而成功大學負責醫療中心的土地。該醫院的目的是為勞動者服務,同時也是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學生服務的教學醫院。勞保局同意了這一建議,並表示願意合作。一旦勞動保險基金委員會批准該建議,項目將立即啟動。
1978年8月,倪超前校長卸任國立成功大學的校長。後續王唯農校長繼續商談合作項目。1978年11月11日,臺南市市長蘇南成在南科大校友午宴上向王校長表示,臺南市將興建現代化的市立醫院,並願意將其作為成功大學醫科大學學生的教學實習醫院。勞保局長王家銓在1979年4月15日的《中華日報》上正式表示,即將竣工的勞保醫院將作為成功大學醫學院學生實習的教學醫院,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中心的建立開始露出曙光。
1980年7月,王唯農校長逝世,夏漢民博士繼任成大校長。臺南市立醫院開始動工。夏校長和臺南市蘇市長前往教育部長處,請求批准成立成大醫學院。1981年,50位立法委員聯名向行政院提出建議,要求編列預算,設立成大醫學院,以改善南臺灣人民的醫療服務。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當即表示同意,並由教育部報請行政院核准。1981年7月31日,國立成功大學收到了批准設立醫學院的正式文件,成立籌備工作計劃委員會,並聘請醫學專家黃崑巖博士為籌委會執行秘書。籌委會的工作內容是與勞保局合作建院的方式由合辦改為借辦,勞保局將勞保基金借給成大,成大按年計算本息。每年一次。醫院歸全國工商聯所有,並留出幾張病床用於勞保,這種安排對雙方都有好處。
1984年,俞國華在十四大經濟建設規劃中,將國立成功大學醫療中心列為衛生事業之一,資金全部政府承擔。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和實習醫院也順利地實現了。黃崑巖博士被任命為醫學院教授和院長,戴東原博士被任命為實習醫院院長。1984年3月,開始招收第一批醫科學生;1988年8月,馬哲儒博士接任成大校長。同年,教學醫院正式對外開放。1989年1月,第一批醫學院學生畢業。至此,建立醫學院的想法得以實現。
倪超前校長希望成功大學醫學中心在未來朝著以下三個目標邁進:培養德才兼備的醫生、研究醫學的改進和創新、做好公共醫療服務,為人民和國家帶來無窮的福祉。倪超前校長堅信教育的重要性,它不僅能讓人接受知識、技能,還能得到啟發和引導,從而進行調整和創造,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教育能培養善良、同情心和勇氣。
倪超博士和李鼎文教授於 1971 年創立了「倪李獎學金」基金,以履行他們對教育的奉獻。1977年,在77位成大教職員工和校友的幫助下,倪前校長在台灣台南發起並成立了「成功文化基金會」(CKCF)。從那時起,基金會開始管理 「倪李獎學金」基金。
從1990年開始,「倪超、李鼎文教授紀念獎學金」基金開始運作。這兩項獎學金使許多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學生受益。1996 年倪超前校長逝世後,他的後人設立了「倪超校長紀念獎學金」,也由長江慈善基金會管理。該獎學金的指定受益人為居住在北美的大學生,並且是成功大學教職員工的後代、校友和教職員工的後代。詳情請參閱《倪超校長紀念獎學金》。